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民生周刊
从“大海捞针”到“精准定位”
2019-11-13 07:27:54   
2019-11-13 07:27:54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 “‘互联网+’带给职业教育的改变,体现在企—校、校—师、师—生、生—资这四大关系的巨大转变。这些转变直接影响着未来职业教育的内涵与规模,甚至引发职业学校教育的系统变革。”11月11日,宁夏企业协会会长陶华说。

  2018年7月,教育部批复宁夏为全国“互联网+教育”示范区,宁夏随后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,力求在“互联网+教育”方面引领示范。在职业教育领域,宁夏期望通过提升校园基础设施、数字资源和应用服务能力,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实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。

  陶华认为,从前期实践来看,“互联网+”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是革命性变革,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已“提档升级”,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西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足、配置不均等问题,有助于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技能、技术人才。

  “互联网+”下的职业教育给企业用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?陶华说,企业招人从以前的“大海捞针”到现在的“精准定位”,这之间的变化就能充分体现出三者之间相辅相成。

  “从前企业招员工是件难事,掌握技术直接可以上手的人才太少,没有经验的学生企业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培训。然而,企业花重金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后,有些员工干不了几年就离职,有些甚至刚参加完培训就离职。遇到这种情况,企业只能再招人、再培训,恶性循环不利于企业发展。”陶华说。

  “互联网+职业教育”推动后,学校培养人才时更关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,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。学生在学校掌握实际操作技术,到企业后无需培训马上就能上岗,节省企业培训费的同时,学生也能更好更快地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。

  “职业教育如想凭借‘互联网+’长远发展,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。”陶华坦言,首先要精准支教,将职业教育精准到产业和社会应用中去,要与企业精准对接,精准融合,学校课程要进一步与地方产业融合起来,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出了校门就能为企业所用。

  陶华还认为,职业院校还应该加强“校校企合作”即学校、学校、企业间的合作。“在调研中我发现,很多职业院校课程同质化严重,每家都说自己最强,但学生却不知道究竟哪家最强。”职业院校应在专业深度上深耕,而不是盲目扩张学科。同时,学校在设置学科时,应多听企业意见,根据用人单位用人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。(记者 赵婷婷)

【编辑】:张海燕
【责任编辑】:李静
【宁夏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